最近,许多网购用户遇到了一件烦心事——付款方式在不知不觉中被改成了“先用后付”。这种支付方式下,用户无需确认就能直接下单,表面上看似省事,但其实隐藏了不少问题,容易导致不知情的扣款和冲动消费。许多消费者反映,这种支付方式让他们觉得被“坑”了。下面我们就来看看,这些“被坑”的消费者都有哪些遭遇,以及如何避开这个陷阱。 李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他平时网购很谨慎,对各种支付方式也很熟悉,但这次他发现自己的付款方式被自动改成了“先用后付”。他下单时根本没注意,等订单生成后才发现已经用这种方式付款了。明明自己没有选择这种方式,却被平台“自动”帮忙设置了。李先生觉得这种做法侵犯了自己的知情权,让他非常不舒服。 另一位消费者胡女士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。她的担心更为实际——怕“先用后付”会随便从她账户里扣钱。于是她决定关闭这个功能,结果发现关闭的过程异常复杂,设置隐藏得很深,花了她很长时间才找到。胡女士因此非常不满,觉得平台故意不让用户轻松找到关闭选项,有点“强买强卖”的感觉。 除了李先生和胡女士,刘女士的父亲也因为“先用后付”吃了亏。刘女士的父亲年纪大,对手机操作不太熟练。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用了“先用后付”,结果一周内在网上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东西,总金额高达上万元。更麻烦的是,这些东西很多都不能退货,导致一大笔钱打了水漂。刘女士气愤地说,平台应该提前告知这种支付方式的风险,而不是“偷偷”启用。 “先用后付”的问题在于,大多数电商平台没有提供明确的提示,用户也不知道自己的支付方式被改动了,这让很多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默认开通了这种功能。看似方便,实际却很容易让人冲动消费,甚至出现意外扣款。专家建议,消费者最好定期检查自己的支付设置,确保没有被默认开启不想要的支付方式。尤其是对于不常用的支付功能,要格外小心。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,“先用后付”可能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和刺激消费而推出的,但这种不告知用户的默认开通方式确实存在问题。如果平台能够在用户付款前多一个提示窗口,或者让用户更容易找到关闭选项,很多纠纷完全可以避免。而对于消费者来说,保护好自己的知情权,时刻检查账户设置,也能避免掉入这个消费陷阱。 “先用后付”表面上很便利,但如果没有经过消费者的同意就被默认启用,容易带来许多麻烦。消费者在购物时,尽量多留意支付方式和账户状态,电商平台也应该尊重用户的知情权,保障大家的合法权益。 强强兄弟想说:“先用后付”的支付方式看起来很方便,但它背后的弊端却让很多人吃了亏。最后就来说说“先用后付”有哪些坑,大家下次再遇到这种支付方式也能提前留个心眼儿。 首先,让人容易冲动消费。因为“先用后付”不需要你先掏钱,一点击就完成了下单。人们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买了很多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,毕竟先不付款,没有了心理压力,买东西变得“轻松”很多。等到结账那天才发现账单大得吓人。很多人都是在收到账单后,才后悔自己买了这么多不必要的东西。 其次,付款方式被默认更改。不少用户发现,自己本来是用普通付款方式的,结果不知怎么地付款方式变成了“先用后付”。自己并没有主动选择这个方式,订单生成后才发现已经用了它。被强行“默默更改”,让人感觉像是被“偷梁换柱”了一样,没有被告知更改的过程,也没有明确的通知。这种“隐形操作”让人很不舒服。 第三,扣款不透明,可能导致不知情扣款。很多用户担心“先用后付”功能一不小心就会从账户中自动扣钱,尤其是到了还款日,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自己欠款了就被扣了钱。对于资金流动大或者账户较多的人,尤其是那些没有时刻盯着自己账户余额的用户,这种不透明的扣款方式让人措手不及,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。 第四,关闭方式隐藏得深,难以找到。有些平台的“先用后付”功能不是那么容易关闭,很多人要花很长时间在设置中找来找去才能关闭它。对于不熟悉手机设置的人,尤其是老年人,这种繁琐的关闭操作实在是让人头疼。很多人因此觉得平台是故意不让用户轻松关闭这个功能,结果很多人不得不接受自己不想要的支付方式。 最后,这种方式还容易影响信用记录。有些“先用后付”模式和信用记录挂钩,如果你忘记还款,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信用评级。一次小小的疏忽可能让你在申请贷款、信用卡时碰壁,得不偿失。对于不喜欢赊账或者信用记录有要求的人来说,这无疑是一种风险。 “先用后付”虽然看起来很便捷,但实际上却埋藏着不少隐患:冲动消费、默认更改、扣款不透明、关闭复杂、影响信用等等。希望大家在选择支付方式时多加注意,避免因为这些隐性风险而遭遇不必要的麻烦。 |